在中东局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,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在美国的介入下,险些升级为一场大规模战争。幸运的是,经过各方的深思熟虑,最终选择了妥协,冲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,并未蔓延至无法收拾的局面。有一种声音认为伊朗是失败者,也有声音认为以色列最终败北,甚至有人将矛头指向美国,认为其也在此次冲突中遭遇挫败。然而,从整体来看,这场危机的走向显示,尽管美国军队进行了强力干预,伊朗依然能够坚守阵地,并且在局部战斗中与强敌互有胜负,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的标志。
当美军的B-2轰炸机投下钻地弹的那一刻,许多人不禁开始思考:伊朗会不会成为下一个“伊拉克”?这个问题瞬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
一、伊朗与伊拉克:中东的两个强者
展开剩余75%回顾历史,中东地区的军事格局中,伊朗与伊拉克曾经是势均力敌的两个大国。事实上,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当,正是这种力量上的平衡,成就了两伊战争的爆发。1980年,萨达姆霍塞因在“中东雄狮”的名号下,带领伊拉克军队向伊朗发动了突袭。伊朗则毫不示弱,奋力反击,这场战争由此拉开帷幕。
当时,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两国之间的冲突不过是短期的小规模冲突,最多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停火。可是,事与愿违,战争一直持续到1988年,整整八年。这段漫长的战争几乎没有明显的胜负,双方的损失都极为惨重,直到国际社会出面调解,才使得战争以停火告终。若换作其他中东国家,这场战争可能早就以一方全面溃败结束,但伊朗与伊拉克两个强大的国家却坚持了那么长时间,打出了僵持局面。
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,两国都因丰富的石油资源而在经济上积累了雄厚的实力,能够通过大量资金购买现代化武器,提升军事实力,并且这股力量甚至足以与一些北约国家抗衡。
二、萨达姆的自负与西方的狼群战术
在两伊战争之后,萨达姆对自己的军事实力感到非常自信。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曾得到过美国的支持,萨达姆的态度也开始变得高傲,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世界军事强国的实力。然而,正是这种自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1990年代初期,伊拉克与美国的关系急剧恶化,最终在萨达姆挑起对科威特的入侵后,伊拉克成为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攻击目标。
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,均是西方国家针对伊拉克的“狼群战术”行动的典型代表。海湾战争时,共有34个国家联手参与,发动对伊拉克的全面进攻,几乎形成了全球军事力量的联合打击。虽然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参与国家有所减少,但这仍然是一次典型的“狼群战术”,集结了大量的国际力量来攻打伊拉克。面对这种强大而多元的联合力量,伊拉克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,最终在两场战争中都遭遇了惨败。
三、伊朗与伊拉克:西方狼群战术的两次迥异
那么,问题来了,既然西方国家能够利用狼群战术摧毁伊拉克,为什么在面对伊朗时却没有采取同样的策略?毕竟,两国的军事实力并无显著差异。答案很简单:西方国家,尤其是美国和以色列,虽然有意发起类似的“狼群战术”,却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。法国、德国等欧洲大国,面临着自身的困境,并不愿意再次卷入一场中东战争。而且,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,西方国家已经无法再分散精力和资源去应对另一场大规模战争。
换句话说,西方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大,尤其是在军事干预方面,他们已经无法调动足够的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联合打击。因此,尽管美国和以色列多次呼吁联合军事行动,但最终并未得到足够的响应,西方的“狼群战术”也因此未能在伊朗身上实施。
总而言之,伊朗能够在这场国际角力中站稳脚跟,避免成为下一个“伊拉克”,本身就证明了西方国家的军事战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威力。而这也意味着,伊朗的坚韧与应对能力,成功打破了西方的战略预期,成为了这场冲突中的“赢家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